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巡视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实践中,新华社党组在内部巡视工作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守正创新、综合施策,在统筹开展常规巡视的同时,灵活运用专项巡视、联动巡视、巡视“回头看”等方式,以巡视方式多样性增强巡视监督实效性,推动全面从严管党治社向纵深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破解监督难题,做到“全覆盖”与“精准化”相统一
综合运用各类方式开展巡视监督,是系统观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巡视领域的实践转化。新华社内部巡视对象数量大、类型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准确开展监督。
稳步开展常规巡视,实现“面”的覆盖。常规巡视的周期性覆盖,充分体现了“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彰显了“抓常抓长”的制度韧劲。近年来,新华社党组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谋划巡视工作,合理安排常规巡视任务,稳扎稳打推进全覆盖。2018年至2022年,首次实现对包括内设机构、直属企事业单位、国内分社和驻外总分社在内的巡视全覆盖,巡视利剑作用有效彰显。党的二十大以来,社内巡视已完成对43个单位的常规巡视,全覆盖任务已完成过半。
深入推进联动巡视,体现“线”的穿透。联动巡视贯通巡视巡察,将监督“利剑”直插基层,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新华社积极开展社内巡察,完善巡察制度,2018年至2022年,新华社下属新闻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网党委首次实现对93个分支机构的巡察全覆盖,巡察工作格局初步建立。党的二十大以来,社党组结合深化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改革,制定进一步加强巡察工作的指导方案,推动巡视巡察深度联动。截至2025年9月,3家单位党委已完成对81个分支机构的巡察,巡察质效进一步提升。
精准实施专项巡视,达到“点”的突破。专项巡视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以“短平快、专精深”的特点实现精准监督。2022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部署要求,新华社党组对10个单位领导班子开展厉行节约专项巡视,有关部门根据巡视情况于2023年2月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厉行节约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工作措施》,有力推动党中央要求在新华社落实落地。
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监督效能,推动“小切口”与“大治理”相贯通
巡视工作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使发现问题更加精准、形成震慑成为常态,更好发挥巡视利剑作用。
坚持板块轮动,查找共性问题。作为一家集通讯社供稿、网络媒体、经济信息、报刊发行、商业图片、印刷出版等于一体的全媒体机构,新华社业务类型点多、线长、面广。为更好发现同类型单位在履职、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党的二十大以来开展的巡视中,新华社根据不同类型巡视对象特点,集中对同板块单位开展常规巡视。2023年第一轮集中巡视5个社属企业,聚焦做强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全面从严管党治企等方面突出问题,着力推动解决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短板。2024年第一轮集中巡视兼具采编经营职能的6家社办报刊,聚焦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着力查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同领域、同类型单位问题的深入分析、横向比较,提炼共性问题,深化系统治理。
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标本兼治。近年来,新华社探索开展“研究型”巡视,通过对某一类典型问题的分析研究,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党的十九大以来,社内巡视共向有关职能部门移交发现的共性问题30余次、建议200余条,推动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或深入调研,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查缺补漏,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如,根据巡视提出的“适时开展企业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检查”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了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选人用人工作;结合巡视提出的“探索建立党员发展工作全程纪实制度”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新华社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表(试行)》,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发展工作。同时,巡视组还撰写《关于国内分社落实优化完善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的情况》等多篇专题报告,有效发挥以巡促建、以巡促治作用。
紧盯巡视整改,巩固长效成果。“回头看”是巡视监督形成管理闭环的关键环节。新华社党组运用巡视“回头看”这一方式,2021年对5个单位开展巡视“回头看”,发现基层党建工作不够规范、个别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解决等问题,持续强化整改,推动见底清零。2023年,对5个单位开展厉行节约专项巡视整改情况“回头看”,巩固和扩大了厉行节约专项巡视整改成果。通过“杀回马枪”式的监督,进一步压实整改责任、检验整改成色、推动问题解决,释放了整改不是“一阵风”、整改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
坚持人民至上,夯实监督根基,促进“办实事”与“聚民心”相融合
巡视工作既是政治监督,也是民心工程,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特殊纽带。只有坚持人民至上,通过巡视监督推动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巡视监督才更有震慑力穿透力。
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新华社巡视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巡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个别谈话时,坚持应谈尽谈、有约必谈,广泛听取一线职工的意见建议,充分了解基层所思所想所盼。巡视驻外机构时,巡视组针对驻外机构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将谈话范围扩大到近3年结束驻外任期回国的职工,并通过视频连线、电话沟通等方式与下辖分社职工远程谈话,有针对性地下沉个别下辖分社作延伸了解,既了解了被巡视单位领导班子的有关情况,又带去了社党组的关心和问候,让驻外机构职工倍感温暖。
推动整改,纾困暖心。新华社党组着力通过巡视督促被巡视党组织和有关职能部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021年巡视某国内分社期间,发现该分社职工对养老保险方面的有关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巡视组认真研究政策,梳理来龙去脉,帮助厘清思路,与分社积极走访当地社保部门寻求支持,推动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24年巡视某社办报刊时,对干部职工反映强烈的办公用房长期以来较为紧张问题,巡视组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建议相关部门统筹调剂新的办公用房,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据统计,党的十九大以来社内巡视工作中,巡视组先后推动解决10余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受到广泛好评。
坚持守正创新,拓展监督路径,实现“强根基”与“开新局”相促进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巡视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更大作用。
压茬推进,平行作业。新华社以往的内部巡视工作中,巡视组在采取“一托二”“一托N”巡视时,分批先后进驻被巡视单位开展工作,现场巡视工作全部结束后再作汇报和反馈,间隔时间长,影响监督质效。在党的二十大以来开展的巡视工作中,新华社探索实行“压茬推进”的组织方式,科学统筹每轮巡视批次,一次动员、分批实施,各批次之间平行作业、同步推进,上一批巡视任务的汇报、反馈环节与下一批巡视任务的进驻、了解环节交叉开展、滚动实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线上线下结合,前方后方联动。驻外机构是新华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重要支撑,也是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社的重要领域。新华社坚持内外有别,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前方后方联动等方式,确保在遵守外事纪律、保密纪律前提下,圆满完成对驻外机构的巡视任务。
凝聚多方力量,同步开展监督。新华社高度重视发挥巡视综合监督平台作用,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与派驻监督“同题共答”,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监察组派员向巡视组通报情况、带队向被巡视党组织反馈巡视情况,及时办理巡视移交的重点人问题线索,推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与其他各类监督“同频共振”,在常规巡视期间对部分被巡视党组织同步开展选人用人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党的十九大以来已覆盖21个单位;审计机构同步对部分被巡视单位开展审计,党的十九大以来已同步完成20个单位的审计。专项检查组、审计组纳入巡视组统一管理、合体运行,形成了监督合力,增强了监督效果。
从“常规巡视夯基垒台”到“专项巡视靶向攻坚”,从“联动巡视协同破局”到“‘回头看’巩固成果”,巡视方式的系统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深化党内监督的实践探索。新华社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巡视工作融入新华社“十五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推进系统性变革等工作中,着力提高巡视监督质量,为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作者系新华社党组书记、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巡视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实践中,新华社党组在内部巡视工作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守正创新、综合施策,在统筹开展常规巡视的同时,灵活运用专项巡视、联动巡视、巡视“回头看”等方式,以巡视方式多样性增强巡视监督实效性,推动全面从严管党治社向纵深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破解监督难题,做到“全覆盖”与“精准化”相统一
综合运用各类方式开展巡视监督,是系统观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巡视领域的实践转化。新华社内部巡视对象数量大、类型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准确开展监督。
稳步开展常规巡视,实现“面”的覆盖。常规巡视的周期性覆盖,充分体现了“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彰显了“抓常抓长”的制度韧劲。近年来,新华社党组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谋划巡视工作,合理安排常规巡视任务,稳扎稳打推进全覆盖。2018年至2022年,首次实现对包括内设机构、直属企事业单位、国内分社和驻外总分社在内的巡视全覆盖,巡视利剑作用有效彰显。党的二十大以来,社内巡视已完成对43个单位的常规巡视,全覆盖任务已完成过半。
深入推进联动巡视,体现“线”的穿透。联动巡视贯通巡视巡察,将监督“利剑”直插基层,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新华社积极开展社内巡察,完善巡察制度,2018年至2022年,新华社下属新闻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网党委首次实现对93个分支机构的巡察全覆盖,巡察工作格局初步建立。党的二十大以来,社党组结合深化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改革,制定进一步加强巡察工作的指导方案,推动巡视巡察深度联动。截至2025年9月,3家单位党委已完成对81个分支机构的巡察,巡察质效进一步提升。
精准实施专项巡视,达到“点”的突破。专项巡视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以“短平快、专精深”的特点实现精准监督。2022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部署要求,新华社党组对10个单位领导班子开展厉行节约专项巡视,有关部门根据巡视情况于2023年2月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厉行节约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工作措施》,有力推动党中央要求在新华社落实落地。
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监督效能,推动“小切口”与“大治理”相贯通
巡视工作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使发现问题更加精准、形成震慑成为常态,更好发挥巡视利剑作用。
坚持板块轮动,查找共性问题。作为一家集通讯社供稿、网络媒体、经济信息、报刊发行、商业图片、印刷出版等于一体的全媒体机构,新华社业务类型点多、线长、面广。为更好发现同类型单位在履职、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党的二十大以来开展的巡视中,新华社根据不同类型巡视对象特点,集中对同板块单位开展常规巡视。2023年第一轮集中巡视5个社属企业,聚焦做强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全面从严管党治企等方面突出问题,着力推动解决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短板。2024年第一轮集中巡视兼具采编经营职能的6家社办报刊,聚焦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着力查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同领域、同类型单位问题的深入分析、横向比较,提炼共性问题,深化系统治理。
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标本兼治。近年来,新华社探索开展“研究型”巡视,通过对某一类典型问题的分析研究,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党的十九大以来,社内巡视共向有关职能部门移交发现的共性问题30余次、建议200余条,推动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或深入调研,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查缺补漏,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如,根据巡视提出的“适时开展企业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检查”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了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选人用人工作;结合巡视提出的“探索建立党员发展工作全程纪实制度”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新华社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表(试行)》,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发展工作。同时,巡视组还撰写《关于国内分社落实优化完善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的情况》等多篇专题报告,有效发挥以巡促建、以巡促治作用。
紧盯巡视整改,巩固长效成果。“回头看”是巡视监督形成管理闭环的关键环节。新华社党组运用巡视“回头看”这一方式,2021年对5个单位开展巡视“回头看”,发现基层党建工作不够规范、个别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解决等问题,持续强化整改,推动见底清零。2023年,对5个单位开展厉行节约专项巡视整改情况“回头看”,巩固和扩大了厉行节约专项巡视整改成果。通过“杀回马枪”式的监督,进一步压实整改责任、检验整改成色、推动问题解决,释放了整改不是“一阵风”、整改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
坚持人民至上,夯实监督根基,促进“办实事”与“聚民心”相融合
巡视工作既是政治监督,也是民心工程,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特殊纽带。只有坚持人民至上,通过巡视监督推动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巡视监督才更有震慑力穿透力。
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新华社巡视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巡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个别谈话时,坚持应谈尽谈、有约必谈,广泛听取一线职工的意见建议,充分了解基层所思所想所盼。巡视驻外机构时,巡视组针对驻外机构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将谈话范围扩大到近3年结束驻外任期回国的职工,并通过视频连线、电话沟通等方式与下辖分社职工远程谈话,有针对性地下沉个别下辖分社作延伸了解,既了解了被巡视单位领导班子的有关情况,又带去了社党组的关心和问候,让驻外机构职工倍感温暖。
推动整改,纾困暖心。新华社党组着力通过巡视督促被巡视党组织和有关职能部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021年巡视某国内分社期间,发现该分社职工对养老保险方面的有关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巡视组认真研究政策,梳理来龙去脉,帮助厘清思路,与分社积极走访当地社保部门寻求支持,推动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24年巡视某社办报刊时,对干部职工反映强烈的办公用房长期以来较为紧张问题,巡视组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建议相关部门统筹调剂新的办公用房,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据统计,党的十九大以来社内巡视工作中,巡视组先后推动解决10余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受到广泛好评。
坚持守正创新,拓展监督路径,实现“强根基”与“开新局”相促进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巡视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更大作用。
压茬推进,平行作业。新华社以往的内部巡视工作中,巡视组在采取“一托二”“一托N”巡视时,分批先后进驻被巡视单位开展工作,现场巡视工作全部结束后再作汇报和反馈,间隔时间长,影响监督质效。在党的二十大以来开展的巡视工作中,新华社探索实行“压茬推进”的组织方式,科学统筹每轮巡视批次,一次动员、分批实施,各批次之间平行作业、同步推进,上一批巡视任务的汇报、反馈环节与下一批巡视任务的进驻、了解环节交叉开展、滚动实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线上线下结合,前方后方联动。驻外机构是新华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重要支撑,也是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社的重要领域。新华社坚持内外有别,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前方后方联动等方式,确保在遵守外事纪律、保密纪律前提下,圆满完成对驻外机构的巡视任务。
凝聚多方力量,同步开展监督。新华社高度重视发挥巡视综合监督平台作用,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与派驻监督“同题共答”,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监察组派员向巡视组通报情况、带队向被巡视党组织反馈巡视情况,及时办理巡视移交的重点人问题线索,推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与其他各类监督“同频共振”,在常规巡视期间对部分被巡视党组织同步开展选人用人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党的十九大以来已覆盖21个单位;审计机构同步对部分被巡视单位开展审计,党的十九大以来已同步完成20个单位的审计。专项检查组、审计组纳入巡视组统一管理、合体运行,形成了监督合力,增强了监督效果。
从“常规巡视夯基垒台”到“专项巡视靶向攻坚”,从“联动巡视协同破局”到“‘回头看’巩固成果”,巡视方式的系统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深化党内监督的实践探索。新华社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巡视工作融入新华社“十五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推进系统性变革等工作中,着力提高巡视监督质量,为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作者系新华社党组书记、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