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党建> 正文

以制度为抓手,让队伍整体过硬

2025-10-29 14:08 千龙网

“鞭打快牛”的困局,本质是制度缺位下的“劣币驱逐良币”——“快牛”的付出无保障、“慢牛”的懈怠无约束,最终拖垮队伍整体效能。破解这一难题,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或道德号召,必须以制度为刚性抓手,从“建设、执行、完善”三个维度发力,真正让“快牛”有奔头、“慢牛”动起来。

制度建设是基础,锚定“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导向。破解“鞭打快牛”,首先要靠科学的制度划清边界、明确回报。现实中,不少单位的考核属于“大水漫灌”,要么以“谁能干谁多干”代替分工,要么以“平均主义”掩盖差异,导致“快牛”越干越累、“慢牛”心安理得。这就需要从源头建章立制:一方面,建立精准的分工制度,明确“必要任务”与“额外负担”的界限,避免把“快牛”当成“万能替补”,比如基层可通过“岗位职责清单”,防止“能者多劳”异化为“能者过劳”;另一方面,构建差异化激励制度,将“快牛”的效率、实绩与评优评先、晋升提拔、待遇保障直接挂钩,比如对招商一线的“快牛干部”,明确“项目落地即优先考核”,让“多干”真正能“多得”,从制度上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

制度执行是关键,杜绝“制度挂墙不落地”的空转。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纸上制度”不能转化为“实际约束”,“快牛吃香、慢牛奋蹄”只能沦为口号。现实中,有的单位虽有考核制度,但执行时“人情大于制度”——对“慢牛”的懈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以“老资格”“没经验”为借口迁就;对“快牛”的激励“打折扣”,承诺的奖励“迟迟不兑现”。这就需要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一方面,严格考核结果运用,对“慢牛”明确“底线要求”,比如设定“基础任务未完成即停岗培训”,对连续考核不合格的及时调整岗位,杜绝“躺平者”占着位置不干事;另一方面,强化执行监督,引入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估等机制,如政务服务领域,可通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评分”监督干部履职,防止“内部考核”流于形式,确保制度执行不偏不倚,让“快牛”的付出被看见、“慢牛”的懈怠受约束。

制度完善是补充,实现“队伍动态持续向好”的目标。队伍情况在变,制度也需动态迭代,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过时”。比如,随着数字化工作推进,部分“慢牛”的短板从“态度问题”转为“能力问题”,若仍用旧制度单纯“批评问责”,反而会打击积极性;又如,“快牛”在长期攻坚后可能出现“倦怠感”,若激励方式一成不变,也会削弱动力。这就需要将制度完善作为“常规动作”:一方面,定期调研调整,比如每季度收集“快牛”的减负需求、“慢牛”的能力痛点,针对性优化制度,比如针对“慢牛”的能力短板,推出“师徒结对”“线上培训”等精准帮扶机制,而非一味施压;另一方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快牛”在创新探索中出现的小失误,明确“容错清单”,避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情况,让“快牛”敢闯敢试;同时,对“慢牛”的微小进步及时肯定,比如设定“进步奖”,鼓励其逐步跟上节奏,让制度始终贴合队伍实际,持续激发整体活力。

说到底,“快牛”与“慢牛”的失衡,本质是制度对“价值贡献”的匹配度不足。唯有以制度为抓手,既给“快牛”搭好“领奖台”,也给“慢牛”立好“赛马场”,才能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推动队伍从“个体优秀”走向“整体过硬”,真正实现“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张天煜(QU0008)作者:尹相南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