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党建> 正文

拆 “传声筒”,让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2025-10-29 14:03 千龙网

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干部若甘当政策 “复读机”,不仅会让惠民举措沦为形式,更会割裂党群干群关系。唯有主动拆掉 “传声筒”、摘下 “二传手” 帽子,做好政策与民心的 “结合文章”,才能真正让政策红利浸润基层土壤。

拆“传声筒”,做政策落地的“翻译官”。“传声筒”式作风,本质是责任心缺失与能力不足的双重体现。这类干部习惯于对政策原文照搬照转,既缺乏结合本地实际的细化拆解,也忽视针对群众关切的通俗解读,导致政策落实“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陷入脱离实际的尴尬境地。这种“只传声、不解题”的做法,不仅削弱政策实效,更会寒了群众的心,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隐形堵点。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摒弃“拿来主义”,先做政策的“明白人”。只有党员干部自己真正吃透政策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才能实现精准推送和有效传达,做到针对不同需求的群众“对症下药”。这种“先消化、再输出”的方式,才能把“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从源头上杜绝“念文件、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拆“传声筒”,做政策落地的“百灵鸟”破解“复读机”困局,核心在于深入基层、摸清实情,推动政策与民心同频共振。这就要求变被动等待“群众上门”为主动“走进家门”,通过入户走访、汇集民声,真正融入群众,听懂他们的心声,才能办好他们的实事,实现政策服务的“精准滴灌”。此举的精髓,在于将政策的“通用答案”转化为贴近实际的“个性方案”,从而推动群众从单纯“知道政策”转向真正“享受政策”。政策落地不仅要“接地气”,更要“通民心”。基层干部只有多说“群众话”、常办“民生事”,政策才能从“纸面上”沉甸甸的文字,化为“心坎里”暖融融的实感。

拆“传声筒”,做政策落地的“贴心人”。当前基层治理中,部分干部机械落实政策,导致不少利好政策陷入“能实行却不见效”的困境。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干部只重程序合规,却忽视群众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现实困难,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和主动疏解堵点的担当,致使原本的好政策沦为“空中楼阁”。因此,必须推动党员干部将政策执行中遇到的新问题、群众反馈的新诉求系统梳理、及时上报,为政策迭代优化提供真实、鲜活的基层依据。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通从“文件”到“民心”的最后一公里,让好政策转化为暖人心的实际服务。

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做政策落地的“翻译官”“百灵鸟”“贴心人”,想方设法解决矛盾难题。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项政策都成为联结党心民心的纽带,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书写为民服务的合格答卷。

责任编辑:张天煜(QU0008)作者:高雨轩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