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现实中,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服务群众时的挠头事,个别干部却以“没办法”搪塞推诿,将客观困难当作不作为的“挡箭牌”、把能力短板当作办不到的“护身符”。若不及时纠治,就会延误工作、损害群众利益,甚至阻碍发展进程。
动辄说“没办法”,实则是不愿为的借口。有的干部面对矛盾问题,把“条件不具备”“情况太复杂”挂在嘴边,对群众诉求敷衍了事、对工作任务消极应付;有的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遇到难题绕道走,看到风险往后缩,把“没办法”当作逃避责任的遮羞布。殊不知,“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实践证明的真理。干部当摒弃躺平思想,少找“没办法”的理由,多寻“怎么办”的路径,增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责任担当。
常说“没办法”,折射出不会干的短板。有的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观念跟不上、能力素质不匹配,碰到新挑战就束手无策;有的缺乏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解决问题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拿不出有效的破解之策。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组织层面要加强干部专业化培训和实践锻炼,搭建练兵场、比武台,推动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干部要把能力提升作为必修课,主动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基层治理的一线中、服务群众的窗口前,练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硬本领。
破除“没办法”,关键要靠“真落实”的机制。打破“没办法”的借口,还需完善科学考评体系,把是否积极找办法、有效解难题作为考核重点,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效作为评价标尺;强化问责问效,对动辄说“没办法”、消极应付的干部及时提醒、严肃批评,对因不作为导致问题久拖不决、造成不良影响的坚决追责。通过综合施策,引导干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主动找办法、破难题、促发展,让“想办法”成为行动自觉,让“干成事”成为工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