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而教育引导则是作风建设的固本培元之举。当前,要增强作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摒弃“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转向“精准滴灌”的精细化路径,尤其要聚焦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这三个关键群体。唯有紧扣其岗位特性和成长规律,施以靶向引导,方能将作风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锻造出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分类施教,精准锚定不同群体的作风教育“靶心”。 增强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干部队伍结构多元,职责各异,若用同一把尺子、一个方子,必然药不对症、效不及里。对于新提拔干部,其“靶心”在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教育需引导他们清醒认识到权力来自人民、须用于人民,追求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实绩。对于年轻干部,其“靶心”在于系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需强化纪律规矩教育,让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就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对于关键岗位干部,其“靶心”在于强化廉洁风险防控意识,教育需聚焦其岗位面临的特殊诱惑和风险点,加强警示教育和内部控制要求,确保“关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种精准画像、按需供给的教育,才能直击要害、触动灵魂。
创新方式,有效推动作风教育从“入脑”到“入心”的深层转化。 实效性不仅在于内容精准,更在于方式方法的创新,促使教育内容真正转化为干部的内在自觉。传统的单向灌输、理论说教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必须积极探索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沉浸式庭审观摩、廉政基地实践教学、违纪违法干部“现身说法”等强化警示震撼;通过结构化研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引导干部在“体验”中深化对作风问题的认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教育时空,使作风教育更加鲜活、更具吸引力。唯有让干部在思想深处经历洗礼和触动,才能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循的质变,将“要我做”升华为“我要做”。
融入全程,着力构建贯穿干部成长周期的作风养成长效机制。作风教育绝非一时一事之功,必须嵌入干部选育管用的全链条,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在“选”的环节,要将作风表现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树立鲜明导向。在“育”的环节,将作风教育作为必修课,形成连续不断的教育链条。在“管”的环节,强化日常监督管理,通过谈心谈话、考核考察、巡视巡察等,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在“用”的环节,将作风评价与干部能上能下、奖惩激励紧密结合。通过构建这一闭环体系,使作风教育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持续滋养干部的党性修养和行为规范,确保优良作风在干部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落地生根、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