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形象,更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成效与党的执政根基,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性,需开出治本良方,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锻造作风过硬的基层铁军。
初心“保鲜剂”,筑牢新提拔干部思想根基。新提拔干部是基层的骨干力量,需以初心“保鲜剂”浸润心灵。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提拔干部容易出现理想信念动摇、作风浮躁等问题,要通过构建浸润式教育体系,将初心教育融入初任培训,以专题党课、廉政谈话等形式,校准基层干部思想航向。要及时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组织新提拔干部到革命纪念馆开展情景教学,在红色经典故事中感悟为民情怀,校准价值坐标。同时,建立“一对一”导师帮扶机制,由经验丰富的同志与新提拔干部结成对子,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实时纠偏工作作风。建立新提拔干部“作风档案”,将日常表现与晋升考核挂钩,有效推动干部沉下心办实事,以严实作风践行初心使命。
实践“练兵场”,锤炼年轻干部过硬作风。年轻干部是基层的新生力量,需在实践“练兵场”中锤炼作风。有的年轻干部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要建立年轻干部一线锻炼机制,搭建“基层墩苗”平台,选派年轻干部到接诉即办、乡村振兴等一线岗位挂职锻炼,到田间地头倾听群众诉求,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要开展“实战比武”活动,围绕重点工作设置项目攻坚任务,以“完成时限+成果质量”为标准考核作风。开展“年轻干部论坛”,定期组织年轻干部交流工作经验和作风建设体会,通过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工作能力,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成长,在作风教育中蜕变。
监督“紧箍咒”,规范关键岗位干部权力运行。关键岗位干部掌握着重要权力,需戴上监督“紧箍咒”,否则就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问题。因此,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明确关键岗位权责边界,杜绝“越权办事”“暗箱操作”,运用好大数据技术,构建监督模型,对项目审批等工作进行实时监测,精准识别异常信号。同时,要推行“廉政风险清单”制度,组织关键岗位干部梳理廉政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时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确保作风教育取得实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始终以初心“保鲜剂”、实践“练兵场”、监督“紧箍咒”三剂良方,精准施策,靶向治疗,推动作风教育从“入脑”向“入心”转变,锻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基层铁军,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