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党建> 正文

“紧”与“进”的辩证法

2025-09-22 11:23 人民网

来源标题:“紧”与“进”的辩证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犹如一把精密扳手,把制度螺栓逐扣拧紧、反浪费堤坝持续加固。然而,一种值得警惕的论调把“过紧日子”与“干部躺平”“效能滑坡”简单画了等号,似乎节约就是捆住手脚,俭朴必然导致怠政。这些误读曲解亟须廓清,执行中走样过火更要坚决纠偏。唯有正本清源,才能把“紧”转化为“进”,在节约中推进效能跃升。

过紧日子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长期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始终强调党政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修订《条例》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制度深化。过紧日子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压缩非必要支出,将财政资金精准投向教育、医疗、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惠及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持续为基层减负,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资源真正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这正是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体现,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俭一分,百姓的好日子便厚实一分。

对于《条例》的一些误读曲解,必须旗帜鲜明予以批驳。有观点认为,压缩开支将削弱公共服务能力,过紧日子会降低公共服务质量。实际上,《条例》明确要求“杜绝浪费”而非削减必要投入,其矛头直指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如奢华接待、超标配置、举债搞“形象工程”等。财政资金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恰恰提升的是公共服务的精准度与专业度。也有声音担忧,要求节俭会挫伤干部积极性,过紧日子会束缚干部作为。这种论调混淆了“担当作为”与“铺张浪费”的本质区别。《条例》砍掉的是“花架子”,保护的是“真作为”,旨在纠治“政绩冲动症”。当“花钱才能办事”的惯性被打破,干部必须把更多精力转向调查研究、技术赋能等,这才是真功夫。

过紧日子与提升工作效能本质上目标一致、互为促进。执行《条例》过程中要警惕将“反浪费”异化为“不干事”“为俭而俭”的形式主义,借“节俭”之名行“层层加码”的懒政之实。各级机关需精准把握政策边界,日子紧在制度,效能进在担当。“紧”的是铺张浪费的漏洞,而非干事创业的手脚;“进”的是为民服务的实效,而非华而不实的排场。以紧日子托起好日子,以提效能激发新担当,才是政策落实的方向。

实现节约与效能的双赢,需把握两者的辩证统一。以制度促规范。强化《条例》配套细则,例如严格公务活动审批、推行资产共享机制,从源头堵塞浪费漏洞;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对执行走样问题“零容忍”。以创新提效能。节约不是被动节流,而要主动开源,例如推动“互联网+政务”,为基层服务减负;优化会议流程,以视频会议替代低效聚集;推广无纸化办公,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速度。持续弘扬“勤与俭结合”的思维方式。让干部深刻认识到节约不是“苦行”,而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效能不是“蛮干”,而是科学方法的实践。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紧”的是奢靡浪费的口子,“进”的是治理效能的台阶。迈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既需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更需精打细算的理政智慧。唯有将《条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时时紧”的自觉追求“事事进”的实效,才能在紧日子中锤炼真担当、于高效能中书写新篇章。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作者:徐晓明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