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党建> 正文

抗日战争对民族复兴中坚力量的锻造

2025-09-08 20:59 求是网

来源标题:抗日战争对民族复兴中坚力量的锻造

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国反抗外敌入侵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结束的。那么,积贫积弱的中国,为什么能在抗日战争中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历史变化中最深刻的动因是什么?

——有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从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从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到实施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到积极开辟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艰难顽强抗击日寇、敌后战场日益成为抗战主战场的过程中,国民党顽固派不顾抗战大局,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更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却始终以抗战大局为重,不计较与国民党的种种恩怨,牢牢守护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抗战胜利的命脉,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坚定不移维护和推动全民族抗战。

在领导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国共产党通过创造性实施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以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的全面锻造走向成熟,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以崭新的风貌带给抗战崭新的气象,越来越广泛的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曾经评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手的愿望”。

——有制胜强敌的英雄人民军队

1938年5月,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丧,亡国灭种的危机犹如黑云笼罩大地。举国惶然之际,一个洪亮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地告诉世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汇集全党智慧,科学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指明了中国抗战必胜的前景。

在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犹如利剑出鞘,八路军三个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前后夹击,使中国逐步由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日军在华北对八路军的作战,用尽狠毒阴谋与残酷手段,妄图绞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然而,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创造和运用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多样战法,演绎出“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战争活剧。日本史学家菊池一隆说,“不考察中共军队的战场,就不可能弄清强国日本何以最终败于弱国中国”。

抗日战争锤炼了一支英雄人民军队,到抗战胜利时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战略支撑。

——有砥砺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和精神的对垒。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当侵略者把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时,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是力大而无穷的。日本侵略者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中蕴藏的这种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迸发出的那种万众一心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面前,中国人民将自己的前途、命运、期盼、利益紧紧地同抗战连在一起,印刻在中国人民灵魂深处的爱国情感被空前激发出来,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

“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冰天雪地里,杨靖宇率部与日伪军战斗周旋,直至战死仍然保持射击的姿势。“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四川战士王建堂出川抗战前,收到父亲赠送的一面白布大旗,旗帜正中写着一个苍劲有力的“死”字。当时的一篇报纸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

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共御外侮,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重铸了中华民族的血气精魂。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用血肉筑起的精神长城,是中华民族于危亡之际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中爆发,是中国不会亡、必然崛起振兴的未来昭示,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是说新语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