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座谈交流会暨人民网党建圆桌会在京举行。会议聚焦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与流动党员先进事迹,邀请了四位优秀流动党员代表到场,分享他们如何做到“流动不流失、离家不离党”,践行自己的初心与使命的经历。
“社区管家”的为民服务“加速度”
来自山东菏泽的许云龙,是在北京的一名外卖骑手。2023年,他以流动党员身份向朝阳区大屯街道流动党支部报到。
“只要是党员,无论流动与否,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许云龙这样说道。送餐途中,他给自己定下“多看一眼、多帮一把”的任务,发现楼道堆积易燃物品,立即拍照发至社区治理群;遇到群众需要帮助,主动停车伸出援手;协助社区规划停车区域……他说:“只要主动去做,流动党员总能在服务社区上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新就业群体的一员,外卖骑手常面临停车难、进门难等问题,许云龙主动向街道党群办反馈情况,街道迅速响应,构建起“新就业群体友好地图”,清楚标注行走路线、骑手驿站等内容。“从提出建议,到参与地图绘制,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许云龙高兴地说。
如今,许云龙兼任社区网格员,每日送餐的同时收集民情、排查隐患,从“城市过客”变为“社区管家”,车轮穿梭时,从服务群众的小事做起,发挥一名党员应有的作用。
“带货书记” 赋能乡村振兴
流动党员返乡,如何带动乡村发展?在京流动党员程平君交出了一份答卷。
2021年,他响应山东省委在京机构人员工委“雁归工程”号召返乡,先后担任枣庄市的欧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李井村党支部书记,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法宝”。
“流动党员返乡最大的优势是‘两头熟’,既熟悉城市的市场需求,又了解家乡的资源禀赋。”程平君的发言引发现场的共鸣。
怀着“城市的新理念、好项目‘引回来’,把家乡的好产品、好风景‘推出去’”的心愿,程平君投入到乡村工作中:
修好路、引水源,带领乡亲们打好基础;建产业,做电商,用新理念、好项目带动越来越多的乡亲实现增收。“‘烟薯25’红薯、‘井桃’水蜜桃,这都是我们的拳头产品。”程平君自豪地说。在他工作过的两个村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出大山,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
今年6月,程平君成立了青年联动直播团,吸引了更多青年尤其是流动党员的加入。返乡流动党员的效益持续外溢,目前已经覆盖4个乡镇大约50多个村庄。
返乡村支书 产业领头雁
“2019年,我响应‘雁归工程’回村任职,成了村里老人口中的‘大孙子’。”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花园镇大韩村党支部书记韩向勇笑着说。
韩向勇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是围着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村里一穷二白,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没人做饭,老人和孩子吃饭也有问题。”
“我当时下了决心建一个暖心食堂,首先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韩向勇回忆说。
他利用在北京积累的企业管理经验,通过“三资清理”整理出12亩空地,建设起了服装厂。既解决了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又将村集体收入提升到了30万元。
有了资金,韩向勇不仅建起了心心念念的暖心食堂,还每个月为老人们集体过生日,同时建起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孩子们放学后来到这里,有人免费辅导作业。他成了老人的“大孙子”,孩子的“韩叔叔”。
“有了成功经验,我们探索公益岗第三方社会化管理,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种植艾草,对接生活用品和农资厂家……”会场上,韩向勇滔滔不绝介绍着大韩村的新变化。
流动党员架起京渝“公益桥”
来自重庆市开州区的谢世洪,现场分享了多年来的公益心路:“在我最困难时,是开州在京服务中心和党委帮助了我。所以心中时刻闪念回报乡梓、回报社会的愿望”。
他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在京渝两地互联互通。
一方面帮助同乡在北京发展,通过党员带动、组织帮扶等形式,培育出一批优秀企业代表。另一方面,组织公益活动、爱心捐款,和中共重庆市开州区红岩(北京)流动党员委员会党委、重庆市开州区在京人员联系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捐赠重庆大学生来京手术,牵头组织家乡适龄学生免费体检。
在这一过程中,谢世洪逐步成长,如今已成为中共重庆市开州区红岩(北京)流动党员委员会党委委员。谢世洪说:“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里的愿望也更大了,要让流动党员党组织成为更多流动党员们的‘家’。”
谢世洪用行动诠释了:“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扎根北京、反哺同乡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