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党建> 正文

作风建设不可“生木造屋”

2025-08-29 14:58 前线

来源标题:作风建设不可“生木造屋”

“生木造屋”的典故源自《吕氏春秋》,讲的是宋国大夫高阳急于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工匠劝阻他说,木料没干就抹泥,刚盖成时看起来牢固,但过些日子木材就会被压弯倒塌。高阳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终致房屋倾覆。作风建设亦如造屋,若急功近利、专营表面光鲜,再华丽的“政绩大厦”也会在历史和人民的检视中崩塌。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抓常、抓细、抓长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核心密码。

当前,一些地方整顿作风如“割韭菜”,风头一过老问题便穿上“新马甲”悄然回潮;有的把整改当成“闯关游戏”,检查过关后就“恢复出厂设置”;有的“成效”如沙上筑塔,稍遇压力考验便现出原形。这种空有其表的作风建设,正如“湿木撑梁”,外表可观,内里早已腐朽变形,到头来不仅积弊难消,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恶性循环,更会透支政府公信力,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究其原因,首要在于政绩观扭曲,一些领导干部急于“显山露水”,把作风建设视为“软指标”,认为经济发展才是“硬任务”,作风建设往往让位于短期政绩追求,最终只满足于“账面整改”,存在“交差”心理。其次是监督机制软化,一些地方对流于形式的间歇性作风建设,或视而不见,或纠偏乏力,未能形成有效震慑,让投机取巧、敷衍塞责者有机可乘。再者是考核指挥棒存在偏差,一些地方的考核评价体系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一时轻一贯的倾向,变相助长了搞“花拳绣腿”、抓“面子工程”的歪风邪气。

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与其追求“生木造屋”的速效,不如回归“干材筑基”的匠心。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在学深悟透中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对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检视自身问题、纠正行为偏差,把铁规矩、硬杠杠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另一方面,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构建“日常检查+专项监督+群众监督”的全方位监督体系,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同时,建立负面清单与正向激励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作风建设实效转化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尺,让好作风在实践中反复锤炼,化为永恒不变的政治基因。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我们唯有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方能以优良作风凝聚起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付思偲,丰台区委编办干部

责任编辑:刘阳(QE0016)作者:付思偲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