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记者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沂北路100弄小区的门卫室。轮椅、应急药品等物品整齐摆放,电子监控屏守护着小区安全。“傍晚这里会更热闹,老邻居们来聊聊天,值班志愿者还会解答问题、记录意见。”塘桥街道南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红菱翻开桌上的意见记录本,“路灯线路需检查”“注意巡防消防安全”……本子上密密麻麻写着社区百姓的需求。
曾经拥挤杂乱的门卫室如今成了社情民意的“中转站”,这一空间的转变正是南城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协同发力的写照。
孙红菱告诉记者,100弄小区包含商品房、动迁安置房、老公房三种住宅类型,不仅需要统筹不同的维修基金,还要协调不同住户需求。她深知,“光杆司令”干不成事。但要从哪里着手?孙红菱想到,发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步,组织党员骨干、楼组长召开听证会,逐步形成“民情收集—议事决策—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接下来,党总支牵头组织业委会改选,盘活了数百万元维修基金,并组建业委会监督协调小组,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党员先行、居民参与”的“组合拳”打下来,不仅有效激活了社区自治的“神经末梢”,也为后续一系列治理项目的落地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漫步小区内,非机动车车棚的外墙彩绘亮眼,棚内宽敞明亮,车辆整齐排列,崭新的充电桩运行平稳。孙红菱说,这个车棚曾是令众人头疼的治理“洼地”——私拉电线如蛛网般密集,杂物堆积堵塞通道,还有一名看车老伯长期居住。“老伯说车棚漏水都是他自己修的,他把这儿当家了。”孙红菱回忆,正是这句话让她找到了突破口。她用别处发生的火灾案例,点明漏水背后的安全隐患,同时承诺由物业负责彻底修复,老伯终于同意搬离。业委会同步推进安装智能充电桩和消防喷淋系统,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两个车棚的改造,还为老伯安置了专属的桌椅。
“姹紫嫣红”“悠然香草”,这是100弄小区居民楼下的小园地。居民自愿认领1平方米绿化带,赋予它们美好名字,并种下自己心仪的品类。居民们还将收获的新鲜蔬果送给独居老人,一条“认领—种植—分享”的公益链自然形成。
在塘桥街道南城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建立由1个居民区、8个微网格、65个楼组组成的三级网格体系,实行“多层楼组包干+高层楼层包干”模式,吸引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协商解决电梯加装、楼道美化、环境整治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小区活力满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新时代居村先锋堡垒”……面对挂满奖牌的荣誉墙,孙红菱表示:“我们党总支自己总结了两句服务理念,叫‘走过路过不错过,暖心贴心更开心’。我们就是一个信息收发站,收集居民的需求,联络周边企业资源,再把两边对接起来。说到底就是当好居民和市场的‘中间人’。”(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毛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