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党建> 正文

向“新”而行 让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

2025-07-30 14:22 千龙网

“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阳泉之行,向“新”而行,奋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这棵“老树”萌发“新芽”、绽放“新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向思维创新而行,抢占新赛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传统制造业要摆脱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必须来一场深刻的“头脑风暴”。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引领者,要带头破除“守摊子”“吃老本”的惰性思维,深刻认识到“躺赢”时代一去不返,唯有主动求变、勇于创新才能赢得未来。要破除路径依赖,拥抱数字浪潮,引导企业理解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主动将新理念、新技术融入战略规划和管理运营,以数字思维重塑产业全链条。要破除封闭僵化,树立开放协同观,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区域产业生态和创新网络,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乃至跨界力量开展深度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强化“用户中心”观,推动企业彻底转变“我生产什么市场就买什么”的旧逻辑,建立敏锐的市场响应机制,深度洞察用户需求变化,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模式,以需求牵引供给升级,引领企业破除迷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思维创新的新赛道。

向技术创新而行,培育新动能。科技创新是传统制造业焕发新活力的核心引擎和根本动力。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焕新”便是空中楼阁。广大党员干部要怀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定力,引导企业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久久为功。要筑牢自主根基,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聚力突破瓶颈制约,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要推动融合“深应用”,赋能提质增效,大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工艺深度融合,积极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降本增效。要前瞻布局“新领域”,开辟增长蓝海,鼓励企业紧跟科技前沿,积极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造、低碳技术等新兴领域,探索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和增长点,为企业营造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技术创新的“新动能”澎湃不息。

向发展创新而行,塑造新优势。转型升级成不成功,关键得看发展,企业路子是不是走通了、走宽了,实力是不是更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要引导企业顺应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大势,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要坚持绿色转型,擦亮发展底色,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企业应用节能环保技术。要优化企业能源结构,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使“绿色”成为核心竞争力。要深化“两业融合”,拓展价值空间,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转变,延伸价值链,提升盈利能力。要推动“集群升级”,构筑生态高地,强化区域产业协作,推动传统制造业集群向创新型、智慧型、绿色化方向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强化共性技术平台、共享制造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在发展模式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塑造面向未来的“新优势”。

责任编辑:张天煜(QU0008)作者:马文昊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